查看原文
其他

“无论第几次,组织一场夏令营都是对我极大的考验和磨练。”

biabia 益微青年
2024-08-24


“时间轴滚到了第三年,我本科毕业,即将踏上新航程。我扪心自问,这四年的校园生活究竟教会了我什么,我真的成为了步入社会后能独当一面的成年人了吗?”



作者 | 穆丹妮(biabia)
蒲公英队队长 北京协和医学院学生
2021心和-益微乡村夏令营行动志愿者

 夏令营前的漫漫长夜 

从今年年初成为2021年益微青年(EV)乡村夏令营的队长,到现在夏令营告终,大半年的时间有种宛如隔世的恍惚。

犹记得“死亡四月”,我一边被迫接受着丑陋的实验结果,麻木地码了四十多页的毕业论文,一边还得招募队员、参加各种交流会,同时麻木地码了二十多页的团队策划书。好在“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再多繁重的任务,也有完成的那一天。

参加北京场V立营(EV的创新支教工作坊)

回望那段日子,曾经折磨我的所有压力和崩溃似乎已记不真切,只是偶然看见我一字一句写出来的论文,想起我一手组建的蒲公英队,还能回忆起这样一段前所未有的惨烈又灿烂的时光。

五月底六月初,我终于完成了毕业答辩,同时,在苹果和阿姨以及全队其他小伙伴的共同努力下,夏令营的课程框架也初具雏形。

课程框架初具雏形

随着夏天和夏令营逐渐接近,我们开始了线上的团建和交流。

很难从视频、声音和文字去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样子,所以我们期待着线下见面的那一天。这种期待从未消减,它会随着时光地流逝而愈渐增强。

北京的七月遇上了老也下不完的大雨,我毕完业,告完别,和队友阿黄踏上了归程。

毕业典礼我们坐在C位

重庆的七月还是熟悉的老样子,致力于实现“桑拿日常化”。

回到家,距离开营仅剩一周时间,来不及享受假期,便一股脑踏入了夏令营的最后准备。物资组和财务组疯狂购物,和后勤组商量小伙伴的食宿问题,再组织大家一起线上试讲……


徽章订制ing

 对“队长”身份的感悟 

跟去年相比,今年我在夏令营中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

去年做EV的爱家乡青年公益行动的时候,我们只有六个老师,27个孩子,只开设了一个营,物资少,人员简单,沟通方便,所以活动筹备起来相对容易,能够做到面面俱到。我在其中也分担了很大一部分授课任务,参与了基本所有的课程,和伙伴混得鬼熟,也熟悉了每一个孩子。

而今年,队员翻倍,孩子翻倍,开设了两个营,任务更加繁重。

有这么多孩子

由于疫情防控体系愈发完善和严格,学校方面承担了很大压力,所以对志愿者的要求也相应增多。

经常需要我统计队员的各种信息、提供安全备案、需要建立家长群......

我甚至都害怕在走廊上遇见学校老师 ,因为一顿安全教育是免不了的,也很头疼经常请假、不按时打卡的家长,毕竟在清点人数上花费太多时间实在是一件令人上火的事。

很多伙伴都是第一次参与支教,在授课方式、活动带领或者与孩子的相处上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因此我经常一营、二营两头奔波,听一下小伙伴讲课、入一下组、维持维持纪律,然后把发现的问题记到本子上,每晚例会再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路过二营,顺便听会课

有时候小朋友磕到碰到了,小打小闹把同学惹哭了,都需要我去一起解决处理。大到督促每日宣传、备课任务的完成,小到队员的食宿问题,我都尽力协调,但由于事情太多太杂,我经常忘记一些琐事。

爸爸常告诫我:“你要学会把权利分配下去。”但我总是做不到。

那段时间让我久违地体会到“恨不得把人掰成两半用”是怎样的忙法,更让我认识到,我似乎真的不适合当领导。

有时候确实觉得,无论第几次,组织一场夏令营永远是对我极大的考验和磨练。我本就和印象中的“领导者”完全沾不上边,害怕对别人发号施令,不习惯相信他人。

对自己的实力过于自信,导致我一直偏爱独自行动,所以“队长”这个角色实在是和我不搭。

但在和伙伴相处的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所谓队长,并不是靠威信的高低和任务的完成质量之类的东西来衡量。

相反,队长当得是否成功,需要从队员的反馈中感知:伙伴们是否平安到来平安归去,是否有所收获和成长,是否达到了参加夏令营的初衷,是否过得开心和尽兴。

我所扮演的角色,与其说是队长,不如说是“统筹协调员”和“情感支持员”更妥当。

想明白了这一点,我开始努力向着心中优秀的一队之长靠拢,去接纳每一位伙伴的想法和成果,哪怕与我的初衷有些许出入。每个人的辛勤产出都是有价值的,都值得被实施,我只需要表达赞成和同理即可。


活动进行到第五天,重庆市某个区报道两例病例。又有一个重大的决策横栏在我面前:是继续,还是压缩时间,抑或是就此终止。

这实在是很艰难的决定,我也第一次切身感受到,队长的担子竟是如此沉重 。

疫情也许暂时还波及不到这个小镇,伙伴们精心设计的课程没有实施完,几个项目的各种实践任务还差得远,孩子们也特别期待之后的活动……我是多么想继续进行下去,哪怕稍微压缩一下时间。

但是,安全才是所有活动的基石。万一疫情蔓延、波及到孩子和队员怎么办?万一一拖再拖,队员滞留在当地,回不了家了怎么办?小学的领导和老师也承受了巨大压力。

综合考虑了种种因素,我当天中午决定,今天下午办完就结束所有活动。

于是,中午队员们吃完饭回来,匆忙准备着趣味运动会和联欢会,争取给孩子一个完整的体验。

趣味运动会

夏令营最后在小朋友的歌声和舞蹈中结束,我们发完结营证书和小礼物,就匆忙地送别了孩子们。

蒲公英夏令营

没来得及上“离别主题日”的课程,我们就仓促地单方面宣告了离别,我心有自责,但我不曾后悔。

 怀疑与肯定 

活动越进行到后面,队友们疲惫的神态、沙哑的嗓音、渐渐消失的上课热情,让我不禁质疑自己:“我究竟哪里没有做好?”

我是不是没有安排好课程设置?是不是不该每晚都开例会?是不是要求太严格?是不是把大家逼得太紧,才让一些伙伴如此疲惫和倦怠?

另一个让我有些遗憾的是,没能和大家成为交心的伙伴。

一是因为相处时间被压缩,而我本身就是一个慢热的人;二是跟伙伴一起,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说起正经的话题,让人觉得我是一个严肃的人。

还有就是没能记住每一个孩子的名字,明明每个小朋友都是那么个性鲜明,富有奇思妙想,明明他们都记住了我们志愿者的名字,但我却没来得及好好和他们相处就匆匆告别。

但幸好,这种质疑终于不攻自破。

从伙伴们的夏令营感悟中,我能感受到依依不舍、情怀和理想、美好的回忆与自我满足。这就足够了,虽有劳累,有遗憾,但大家都从这里带走了些东西。

最后的烧烤之夜,我们围坐在一起,觥筹交错,肆意撸串,豪迈吸奶茶,一起玩着游戏,不停谈天说地,仿佛企图用这仅剩的两三个小时填补在彼此心中的空缺。

快乐恰烧烤

我们挥手道别,纷纷感叹,5天时间实在太短,难以尽兴。

我们互道“有缘再见”,却深知,此去经年,人生海海,若非刻意,难再相逢。

我没有什么可送的,只能祝你们早安,午安,晚安。

 理想主义者的呐喊 

小学的校长问我:“你为什么要办乡村夏令营?”我说,“我已经举办了三次支教活动了,每一年的初衷都不一样”。

大一暑假是我第一次和EV结缘,那时我像个初生牛犊一样,以为学习了什么是“同理心”,什么是“正向表达”之后,就能给他们带去大城市的眼界和见识,能教会他们何为亲情、何为感恩、何为科学、何为自然。

支教到一半,不禁感叹理想终究只能是理想,于是退而求其次,想着能在这半个月给孩子们真诚的陪伴和新奇的体验,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第二次支教,我已经大三,把夏令营带到了我的家乡。经过了大学三年的拷打,已然成熟了不少。

这一年,我接触到了“服务型学习”的概念,明白了大学生志愿者和乡村儿童是两个平等的群体,孩子们在我们精心设计的课程中收获新鲜和欢乐,与此同时,我们也从孩子的反馈中收获被喜爱、被信任、被感谢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这个项目中获得诸如自尊自信、团队协作、同理倾听等等一些学校生活无法提供的能力和锻炼。

除了个人能力的提升以外,我还希望借助支教来与他人建立联结,与社会建立联结,让我们不再是黑暗中苦苦挣扎的个体,而是一起点亮一盏灯,在寻找光明的过程中感受光明。

与外界沟通交流,努力创造多元化思想的碰撞,尝试去了解医学以外的其他专业、其他性别、其他年龄、其他职业,了解他们对事物和社会的看法,试着去认可、去接受、去反思。

在这个“信息茧房”中,我们自以为能从网络屏幕窥见真相,其实根本不可能。

只有勇敢踏出自己的舒适圈,与他人当面交流和对峙,才可能碰撞出新思想的火花,才可能接近某些本质和事实。

2020年暑假的爱家乡行动

时间轴滚到了第三年,我本科毕业,即将踏上新航程。

我扪心自问,这四年的校园生活究竟教会了我什么,我真的成为了步入社会后能独当一面的成年人了吗?

我手握着毕业证、学位证,甚至还有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的证书,但这些仅仅是因为我考试分数高,水的学生活动多得来的。

无法仅从一纸证书中获得足够的自我认同

四年校园生活本身似乎并没有教会我太多。

但我能够肯定地回答,我已经是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成熟个体,将来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我都相信自己能如鱼得水。

这种自信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三年的支教经历,乡村的繁星和蝉鸣见证了我的飞速成长,每一轮微不足道的成功都增进了我的自我认同感,或自愿或被迫去解决各种问题和突发状况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和迎难而上的习惯,以一队之长的身份活跃在各种地方让我更加有担当和使命感……

我深感自己的幸运,但又很惋惜,因为并不是每一位大学生都像我一样接受了如此磨练。

我们这个群体,明明是不远的未来,国家和世界的中流砥柱、核心力量,但有多少人除了专业知识之外,还有着相匹配的优秀品质和力量?

既然我能通过看似不足为奇的支教收获如此迅速的成长,那么它也许也能帮助到其他大学生个体。

于是,怀揣着这样的想法,今年我也坚持了下来。

今年夏令营

有人问我,在我的夏令营中,谁更是主体,孩子还是志愿者?现在我的回答是,后者。

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也是应该密切关注的对象。在这个社会的某些阴暗角落,还叫嚣着许多尖端矛盾,诸如资本的剥削、教育的不公、医药的落后……

这些不公平持续渗透,无孔不入,许多仁人志士鞠躬尽瘁,立志将其斩除。

而近在咫尺的将来,就是我们这一代大展身手的舞台。只有当代大学生成长为独立、自信、有担当的新一代,未来才更有可能寻找到解答社会疑问的钥匙。

所以,我的结论很明显,大学生才是这个时代所有问题的杠杆解。

但彻底解决这些尖端矛盾,从来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宏伟理想的实现,需要五、十、二十代人前仆后继、不懈努力。

所以,除了凭我个人的绵薄之力去帮助这一批志愿者成长以外,我还渴望着他们把我们的公益理念、赤子之心和理想主义传承下去,去影响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代代无穷尽。

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答案隐匿于每一位大学生心中,折射在每一位大学生的行动上。

“未来是属于我们的啊!”

我从未如此迫切地呐喊,渴求同辈听到我的声音。

但我相信,在身边或远方,会有很多和我一样的同路人,在坚定地行动着。

| 致谢 |


感谢心和公益基金会
对心和-益微乡村夏令营行动的支持

//biabia的故事//
“8天时间,我发掘了巨额宝藏”

//更多志愿者故事//
志愿者柴柴:我从远方赶来,赴这场两年之约 
志愿者毛毛:走向无尽的远方,我们是不会泯灭的星星
 
编辑:橙子
责任编辑:哈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益微青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